法国国歌马赛曲,是一平平无奇的士兵创作的,他会因此获得荣耀吗

发布时间:2024-09-18

《马赛曲》,这首在法国大革命时期诞生的“国际之歌” ,不仅激励了法国军民抵抗反法联盟,保卫1789年以来的革命成果,还增加了全球自由民主斗争者的必胜信心。
然而,谁能想到这首伟大的作品的作者 鲁热·德·利勒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一名年轻的军队工兵上尉。
他名字中象征贵族身份的“德”字还是他自己加上的,本不具有这样的权利。
但上帝公平地给了每个人平等机会去展示天才。
鲁热

一、《马赛曲》创作的时代背景

1791年,法国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和皇后玛丽·安托瓦内特为了恢复其失去的权利,迫切期盼外国势力的武装干涉,积极挑起战争。
路易十六写信给普鲁士、奥地利等国君主,希望他们干涉法国革命,而皇后玛丽则写信给她的兄长——奥地利皇帝利奥波德二世。
1792年3月,路易十六罢免了原来的立宪派内阁,任命了主张开战的吉伦特派内阁。
4月20日,法国立法议会正式对“波西米亚及匈牙利的国王”宣战,即对奥地利宣战,不久后又对普鲁士宣战。《马赛曲》便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路易十六

二、《马赛曲》的广泛传唱

法国向普鲁士和奥地利宣战的消息迅速传到了法国边陲之地斯特拉斯堡。
宣战当天,因鲁热拥有创作音乐的才华,其长官克勒曼将军要求他写一首能鼓舞士气的战歌,以便在4月24日由市长主持的欢送将士出征会上演唱。
当鲁热带着他的作品见将军时,才明白将军要的是一首激发斗志、向敌人冲锋的战歌。
于是他连夜回家开始创作。
斯特拉斯堡在法国的位置

独自在小房子里,鲁热思索开头的词句。
无数词句在脑海中浮现,又被他一一否决。
突然,窗外士兵的呐喊声如惊雷,使他豁然开朗,终于想到:“前进,前进,祖国的儿女,那光荣的时刻正在来临。”此刻,他的思绪飞扬,情感奔放,过往的经历涌上心头。
对敌人的憎恶,对祖国的热爱,对暴君的厌恶,对自由的向往……种种情感跃然纸上。
似乎返回了战场上的英勇状态,鲁热在一个平凡的晚上,完成了这首震世之作。
第二天一早,鲁热带着这首歌急匆匆前往市长弗里德里希·迪特里希家演奏,激昂的旋律,爱国的歌词,让大家热泪盈眶。
4月29日,在军队出发时,迪特里希市长组织演唱了这首歌,振奋了军民的士气。
最初,它名为《莱茵军团战歌》或《献给吕克内元帅的军歌》,是鲁热献给莱茵军团统帅尼古拉·吕内克元帅的。
而“马赛曲”这一名称来源于其首传地马赛,由马赛人传播开来。
鲁热的《马赛曲》只有六段,后来在巴黎的将士们增加了一段给法国儿童的歌词,这第七段是中学教师佩索耐尔所写,并由他和学生们合唱。
三、《马赛曲》的传播

《马赛曲》在4月份创作后,一度被遗忘。
但一个多月后,这首歌出现在马赛。
在6月22日的宴会上,500多名士兵中的米勒突然站起,唱起这首陌生却激昂的歌。
旋律感染了在座的士兵,共鸣四起,音乐的魅力展现无遗。
随后几天,马赛各地都在哼唱这首“英雄之歌”。
1792年7月11日,因法国战场上的失败,立法议会宣布“祖国在危急中”,号召各地人民组织义勇军抗敌。
马赛义勇军高唱《马赛曲》向巴黎进发,一路上无数法国人为之感动。
8月10日,巴黎起义,群众们唱着《马赛曲》冲进杜伊勒里宫,终于让共和制度在法国生根发芽。
杜伊勒里宫

《马赛曲》的力量无与伦比。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军事部长赛尔旺命令印刷10万份《马赛曲》并下发军队,激励了法国士兵多次击退外敌,保卫了家园和革命成果。
1795年7月14日,法国宣布将《马赛曲》定为国歌 ,以表扬其在卫国战争中的重大作用。
尽管在后来的法兰西第一帝国和德国法西斯占领期间被禁,但它已融入法国人的血液,成为不可替代之物。
《马赛曲》浮雕

三、又归于平凡

鲁热在辉煌的一夜后重新归于平凡。《马赛曲》的创作并未给他带来荣耀,他继续作为一名普通官兵工作。
最初印刷的《马赛曲》甚至没有标出他的名字。
天才和平凡之间的界限如此微妙。
鲁热后半生平淡甚至不堪,离开军队后为谋生干过各种行当,包括一些下流勾当,还因犯罪入狱,逃避债主。
与创作《马赛曲》的那一夜相比,他的后半生毫无精彩之处。
小白说

《马赛曲》这首不朽的歌曲出自平凡的军官鲁热之手,展现了“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道理。
上帝公平,不偏袒任何人。《马赛曲》因其激发出的强烈爱国情感和革命热情,被广泛传唱,并最终成为法国国歌,反映了文艺服务于人民的重要性。
脱离人民需求的作品终究会被历史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