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03
1934年11月,中央红军在湘江边遭遇了长征途中最为惨烈的一战。这场战役中,红军从出发时的8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伤亡惨重。其中,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的悲壮故事尤为令人动容。
湘江战役发生在1934年11月下旬。当时,中央红军已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抵达广西境内全州、兴安一线的湘江边。蒋介石调集了40万大军在湘江两岸围追堵截。11月25日,中革军委下达了强渡湘江的命令。然而,中央军委纵队行军速度极为缓慢,80多公里的路程足足用了4天时间,丧失了有利的渡河时机。
11月28日凌晨,国民党军向红军先头部队发起猛攻。11月30日,坚守界首以南高地的红10团一天之内牺牲了两任团长。刘惟治所在的红1军团1师1团,就是在这一天赶到湘江边增援的。“我们连打了几天仗,又星夜赶来,没有时间构筑阵地便投入战斗。”时任红1团青年训练班战士的刘惟治回忆道,“战至下午,阵地上的人几乎少了一半。”
12月1日,战斗进入最关键阶段,也是战斗最激烈的一天。红军12个师中,只有4个师和军委纵队渡过了湘江。西岸的8个师,随时面临被围歼的危险。当天凌晨,中共中央在两个小时内连续发出两份急电,命令全力阻击进攻之敌,确保西进之路畅通。
这一天,红军广大指战员同国民党军展开激烈搏杀,鲜血染红了滔滔湘江水。至12月1日17时,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大部渡过湘江。然而,掩护主力的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红三军团第十八团则被阻断在了湘江西岸,大部分阵亡。
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的悲壮故事尤为令人动容。这个师由6000名闽西子弟组成,担任后卫任务。在掩护中央红军主力渡过湘江后,他们被敌人截断,几乎全军覆灭。师长陈树湘鏖战到弹尽粮绝,因腹部中弹不幸被捕。宁死不屈的陈树湘从伤口处掏出自己的肠子,用力扯断后壮烈牺牲,年仅29岁,兑现了他“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铮铮誓言。
湘江战役是红军成立以来最为惨重的损失。这一严重失利,是“左”倾领导者实行退却中的逃跑主义所造成的严重恶果,是错误路线的失败。然而,湘江战役也成为“左”倾冒险主义军事路线彻底破产的重要标志,为之后召开遵义会议并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奠定了重要的干部和思想基础。
湘江战役的惨烈,体现了红军将士为革命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崇高精神。这种精神,正是长征精神的核心所在。正如毛泽东所言:“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今天,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时,不仅要缅怀先烈,更要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我们仍然需要这种不畏艰难、勇于牺牲、坚定信念的精神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断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最终实现我们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