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6
1994年实施的分税制改革被视为中国财税体制的一次历史性变革,为后续几十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变迁,分税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站在改革30周年的时间节点上,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正在谋划之中,旨在重塑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核心在于重新划分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财权。改革确立了“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收入划分和转移支付制度”三驾马车,旨在建立一个规范、稳定、能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的财政体制。改革成效显著,不仅提高了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还调动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制度保障。
然而,分税制改革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最突出的是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失衡。改革后,中央掌握了近60%的财权,但大量事权下放给地方,加重了地方政府的负担。这种财权与事权的不匹配导致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推高了房价,加剧了区域发展不平衡。
面对这些挑战,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谋划新一轮财税改革。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在2024年3月发表的文章中强调,新一轮改革要坚持分税制的基本原则,与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财税体制改革成果相衔接。
新一轮改革的目标和方向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短期化解宏观税负持续下行、财政紧平衡、地方债务风险上升等问题;中期通过体制机制改革解决财政可持续性问题;长期围绕促进共同富裕、推动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任务,构建新的财政和税收制度。
具体而言,新一轮改革可能采取以下措施:优化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分配规则和税收结构,增强地方政府的财政自主权;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确保资金使用效率和效果;重构中央地方财政关系,重新定义双方在财政收支上的角色和责任定位。
值得注意的是,新一轮改革仍将坚持分税制的基本框架。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税研究中心主任杨志勇所言:“对于任何一个大国来说,只要实行市场经济,分税制是常用的财政管理体制。”关键在于如何在保持分税制优势的同时,解决当前面临的挑战。
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无疑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平衡各方利益,确保改革的平稳实施。正如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所指出的,改革的核心在于“政”,即政府职能、政府规模和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只有厘清这些关系,才能真正实现财政体制的现代化,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的财政基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承载着重塑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任。这不仅是一次财税制度的变革,更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我们期待新一轮改革能够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财政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