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蒂蛀虫难防?可能是你忽略了某些细节,做好以下几点轻松防治

发布时间:2024-09-16

Image

荔枝蒂蛀虫,这个小小的害虫,正成为威胁荔枝产业的一大难题。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研究显示,这种害虫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风险日益突出,传统的防治方法已难以奏效。

荔枝蒂蛀虫属于鳞翅目细蛾科,其幼虫专门钻蛀荔枝、龙眼的果实、花穗、嫩梢和嫩叶。这种害虫的生存策略极为巧妙:它们不仅隐蔽性强,而且对寄主植物有着特殊的偏好。研究发现, 荔枝蒂蛀虫特别偏爱为害果实,严重时虫果率可高达60%-90%。

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的获奖项目揭示了荔枝蒂蛀虫暴发成灾的关键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寄主化学信息识别机制、繁殖力调控机制,以及除虫脲对蒂蛀虫卵的毒杀机制等。更有趣的是,研究还发现了LED灯光可以干扰蒂蛀虫的生殖行为,为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化学杀虫剂的胁迫下,荔枝蒂蛀虫展现出了惊人的适应能力。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的研究发现,雌雄成虫对高效氯氟氰菊酯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雌性成虫的解毒酶活性响应速度更快,这可能是造成两性存活率差异的主要原因。

面对如此棘手的害虫, 研究人员提出了多虫态协同防控的新体系。 这个体系以虫情测报为基础,结合微毒专用药剂抑杀卵和幼虫,以及利用LED灯光干扰成虫生殖行为降低种群数量。这种综合防控策略不仅提高了防治效果,还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

此外,研究团队还研发出了多项新技术新产品 ,包括预测预报技术及云平台、蒂蛀虫繁殖力分子检测技术、高寄生率赤眼蜂等。这些创新不仅提高了防治的精准度,也为可持续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面对荔枝蒂蛀虫这一顽固的害虫,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更强效的杀虫剂,更需要对害虫生物学特性的深入了解,以及创新的防治策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保护荔枝产业的同时,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