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5
中药颗粒正面临着一场信任危机。2021年,国家药监局发布《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控制与标准制定技术要求》,标志着中药配方颗粒结束了20多年的试点工作,正式进入备案制时代。然而,这一看似利好政策的背后,却隐藏着诸多问题。
中药配方颗粒,又称单味中药浓缩颗粒剂,是以传统中药饮片为原料,经过提取、分离、浓缩、干燥、制粒、包装等生产工艺加工而成的新型配方用药。它具有统一规格、统一剂量、统一质量标准的特点,旨在满足中医临床配方的需要。然而,正是这种标准化的生产方式,引发了人们对中药颗粒质量的担忧。
首先,药材来源的不确定性是中药颗粒面临的一大挑战。中药材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成分和效用会因生境和品种等因素而有所差异。正如《本草蒙筌》中所言:“地产南北相疏,药力大小悬隔。”而中药颗粒追求成分种类、含量的明晰,可能导致体现道地性的色、形、味等信息丧失。更严重的是,这种标准化生产可能为以次充好等行为提供便利。
其次,炮制工艺的简化也引发了争议。传统中药炮制方法多样,每一种原药可以有若干种炮制方法。以大黄为例,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各有不同的功效。而中药颗粒大多没有因炮制方法的差异而设计子品种,这无疑会影响药效的发挥。
再者,中药颗粒的提取过程可能破坏了传统合煎中讲究的“君臣佐使”机制。传统合煎是在构造一个复杂的物化动力系统,而多味药的颗粒混合冲服则消除了这一机制。正如一位医生在访谈中所说:“有的老年病人,长期在我这里看病喝中药的,还是习惯自己回家煮药。也就是很多年轻人,工作忙,有的中药,比如补虚的药,我让他自己抓药回去多煎煮一会,把有效成分充分煮出来,有助于药效,他们都不愿意,都一定要用颗粒剂,图个方便呗。”
中药颗粒的发展,某种程度上是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挑战。它试图用西方科学的方法来改造中药,追求标准化、客观化。然而,这种做法可能忽视了中医药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原则。正如一位学者所言:“中药效用具有更显著的导引性和多元性,其灵活多变亦暗含实用主义意味。相较而言,西药药性是完全定义法,可陈述其名义本质。而中药药性显现于条件性设定中,是一种部分定义。”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否认中药颗粒在某些方面带来的便利。它确实解决了传统中药煎煮麻烦、携带不便等问题,尤其在儿科等特殊人群中应用广泛。但要真正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仅仅依靠颗粒化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在保持中医药特色的基础上,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建立更加科学、系统的质量控制体系。
未来,中药颗粒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生产工艺,提高药效;同时,加强对传统中医药理论的研究,探索如何在颗粒化过程中更好地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只有这样,中药颗粒才能真正成为中医药现代化的有力工具,而不是简单地成为传统中药的替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