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俗的审美意义与趣味——以张艺谋电影《红高粱》为例

发布时间:2024-09-15

Image

张艺谋的电影《红高粱》不仅是一部艺术杰作,更是一次对中国北方农村民俗文化的深刻挖掘和艺术呈现。在这部影片中,民俗元素不再是简单的背景装饰,而是成为了推动剧情发展、展现人物性格、传达主题思想的核心力量。

色彩是《红高粱》中最引人注目的艺术特色。整部电影以红色为主基调,从新娘的红盖头到漫山遍野的红高粱,红色无处不在。这种色彩运用不仅营造了强烈的视觉冲击,更承载了丰富的象征意义。红色在中国文化中既代表喜庆、热情,又象征危险、血腥。在《红高粱》中,红色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内涵 - 它象征着原始的生命力和不屈的民族精神。

电影中的民俗元素不仅仅是对传统习俗的简单再现,更是对原始生命力的热烈歌颂。以“颠轿”为例,这一传统习俗在影片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一群赤裸上身的轿夫在黄土地上高唱着、跳跃着,将新娘的轿子颠得上下翻飞。这一场景不仅展现了北方农民的粗犷豪放,更象征着对传统束缚的反抗和对自由生命的追求。

《红高粱》中的民俗文化不仅具有审美价值,更承载着深刻的文化内涵。电影通过对“祭酒神”等民俗仪式的呈现,展现了中国农民在苦难中寻求精神慰藉的方式。第一次“祭酒神”时,人们手捧海碗,高唱祭酒歌,洋溢着生命的快乐;第二次则是在悲愤中进行,歌声中蕴含着复仇的火焰。这种对比不仅展现了民俗仪式的多重意义,更反映了中国农民坚韧不拔的精神特质。

张艺谋在《红高粱》中对民俗元素的运用,不仅展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更体现了他对艺术创新的不懈追求。他将民俗文化与现代电影语言相结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视觉美学。这种美学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为现代艺术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红高粱》的成功证明,民俗文化并非陈旧过时,而是蕴含着丰富的艺术价值和生命力。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应忽视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相反,我们应该像张艺谋那样,以创新的方式重新诠释和展现民俗文化,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